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研究生工作  >  信息发布

讲座回顾:理想信念教育专题讲座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理论自信”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12-06

11月30日下午两点半,suncitygroup大报告厅,澳门太阳集团城welcome第十二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之“博士生导师论坛——理想信念教育专题讲座“第三讲如期开讲。suncitygroup副院长李佃来教授应邀作了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理论自信“的讲座。讲座由suncitygroup研究生会主办,suncitygroup全体研究生党员到场聆听。

讲座开始,李老师首先启发大家思考理论自信的重要性。理论自信是“四个自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哲学研究至关重要的对象。我们能否树立理论自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状态。他指出: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相较于其它理论确实可以更好地与中国实践相契合,那么理论自信就能够很容易地建立起来。目前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声音,即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传来的思想,没有资格取代中国传统思想而占据指导地位。李老师认为,对这样一种质疑的回应,其实也就是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是否相契合的问题。

首先,李老师从中国人百年来救亡图存的历史经验出发展开论证。在革命年代,先辈根据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并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百年来,中国人救亡图存的任务并不是从中国内部改良中国社会而是根本性地改造中国社会,不是王朝的更迭而是社会形态的变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与中国社会发生良性的“化学反应”,根本性的原因在于这种理论就是一种关系到不同社会形态之变化的理论,而中国革命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以新的社会形态来取代旧的社会形态的问题。纵观历史,三民主义、西方自由主义、儒学等等都不能承担中国社会的这个任务。

接着,李老师结合中国开放前后各三十年的实践,从学理上进行分析。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了“平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中国经历着以市场化转型为根本的一系列社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权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问题前所未有地凸显。哪种理论能够解答这些问题?同样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虽然马克思批判了市场经济及市民社会,但他提出的人类社会的概念既是超越于市场化社会的,同时也容纳了后者的积极要素。其中,就包括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同时,与西方以“自由”为核心的政治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将“平等”最为最高规范,法治社会一切价值规范最终都要落归到“平等”上来。李老师认为,这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社会“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社会现实和追求“共同富裕”、“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价值指向是可以对接的。此外,马克思强调的“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与中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也是相契合的。

最后,李老师强调:要从历史的方位,社会的根基上去思考中国问题。 目前是哲学工作者的“黄金时代”,是吁求解决社会整体问题而不单是生产力问题的时代。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位上的目标是相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实践完全融为一体的。“只有首先在理论上坚定我们的自信,才能在道路和制度上坚定我们的自信!”他这样总结道。

整场讲座充满着浓浓的学术氛围,李老师学问精深,论证严谨,言语风趣。现场掌声连连不断,同学们均表示受益匪浅。

 文:任为 图:王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