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学习如何去思考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8-06-13
彭富春:学习如何去思考
原创 学术要文 2018-06-11 07:21:59
——在澳门太阳集团城welcome“全国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上的演讲
(2018年6月9日上午 suncitygroup太阳新城)
彭富春(哲学家,suncitygroup太阳新城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现在的哲学、美学、人文社会科学看起来很繁荣,但是有一个基本病症,就是缺少思想。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将结合自己的经历,讲一讲我是如何学习去思考的。前不久,我们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有两句名言,即“怀疑一切”和“思考一切”。思考一切即思考整个世界的真理。海德格尔也对他的学生说,“我教你如何去思考”。对于海德格尔而言,就是学习如何思考存在的真理。今天我给大家分享我们如何思考美的真理,它主要包含四个关键点:第一个站点,跟随澳门太阳集团城welcome的刘纲纪教授学习实践本体论;第二个站点,跟随李泽厚教授学习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第三个站点,跟随海德格尔的弟子学习思想的事情的规定;最后是近二十年来,我除了研究海德格尔之外,还研究中国古典思想,同时研究美学的一般理论,我提出了两个词,一个是“欲、技、道的游戏”,另一个是“无原则的批判”。
我先回到第一个站点,即实践本体论。在我所处的时代,我们所学的还是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是我们学习哲学美学最基本的两个对子。但是到了80年代大家开始讨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读大学的时候虽然是中文系的学生,但我非常追慕哲学系的刘纲纪教授。我算是他最早的弟子之一,他也是我的哲学启蒙老师。刘纲纪老师讲的是实践本体论。现在我们对于这个词好像很熟悉,但是在80年代能够把它提出来,是具有石破天惊的勇气的。同时,它也有很大反响。当时大家都使用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去分析世界、人类和美的现象,实践论的提出无疑打破了这些东西。我们既不能走唯物的路,也不能走唯心的路,不能简单地用辩证法去衡量一个问题,也不能简单地用形而上学去标划一个问题。所以实践本体论就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同学们在研究中西美学史时,千万要注意一个语词的历史性。比如说,唯物论、唯心论,主观、客观,感性、理性,这些词已经是过去的词,它不足以描述我们这个时代所呈现的问题。所以这样一个思想的变化即思维范式的更新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站点,即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大家都知道李泽厚老师和刘纲纪老师合写的《中国美学史》。他们在实践论上是有共同之处的。但是李泽厚老师除了讲实践论,更多地是讲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人类学主要是研究人,强调人的存在的意义。实践论虽然也讲人的实践,但它偏重于人类使用工具跟自然、世界打交道这一活动。而人类学更多地强调人自身。所以大家注意,同样一个东西,它的重心是不一样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历史强调的是人类不是一个自然的存在,而是一个历史的存在,是不断自我生成的。这是李泽厚老师思想的核心与根本。但是对于李泽厚构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而言,有三到四个重要的哲学人物和哲学经典对他产生了关键作用。第一个是马克思,尤其是青年马克思。第二个是康德。第三个是儒学或者是孔子。第四个是现代西方哲学,从结构主义到现在大家所说的存在主义一直到后现代派。这四种思想是构成李泽厚思想的四大支柱。
首先是马克思。前面我们提到过,刘纲纪强调实践论,李泽厚也强调实践论。但李泽厚更多地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论断是“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但是大家注意,“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带有浓厚的古典的主观主义本质论的色彩。第一,对象化一定相对于主体化,是主体通过实践实现了对象化。第二,它是本质论,而现代哲学不是强调人的本质,而是强调人的存在、人的本性。因此,李泽厚老师把它变了。他一方面讲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讲人的自然化,而非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李泽厚美学的重中之重,是他思想的第一块基石。
其次是康德。我们知道,国内康德研究很多,但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真正把康德引向学界而且引向社会生活的是李泽厚。李泽厚当时提康德主要是提人的主体性。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人的主体性是有一脉相承之处的。康德讲人的主体性主要是从理性出发,他区分了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康德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人的主体性。但具体而言,他在三大批判中有三句最关键的话。第一,《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纯粹理性只从事于自身而且不能有其他的事情”。我们现在讲的都不是纯粹理性,它们都从事于自身之外的其他事情。康德的纯粹理性对于后来的纯粹思想、纯粹语言都有极大的影响。第二,《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位我上者灿烂的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李泽厚是这么翻译的。其实,按照汉语的翻译,应该是“灿烂的星空在我之上,道德律令在我之中”。第三,《判断力批判》的核心在于它是这二者之间的拱心石。也就是说,没有判断力批判,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是分崩离析的,此二者不可能结合在一起。所以,《判断力批判》的写作思路一方面朝向理论理性,另外一方面朝向实践理性。那么李泽厚是如何吸纳康德理论的呢?在康德那里,真、善、美都跟人的知、意、情相关,而这在李泽厚这里发生了改变,那就是,所有东西都关乎人类的实践。只有在人的实践的基础上,才有真、善、美的问题,同时人的知、意、情才可能相关于真善美。这是李泽厚对康德的改造,但正是在这一点上,李泽厚受到了现代思想的批评。现代思想批评他的主体性,无论把主体性说成观念性的还是存在性的,都是不符合现代思想的。因为对于现代思想而言,有一句名言,即主体死了。现代没有主体和客体,人生活在世界之中并不是主客体关系。我们是共在的关系,共在是主客体分离和结合的基础。康德之所以有他的时代性,是因为现代哲学把康德的问题向前推进了。此即李泽厚思想的第二块基石。
第三是孔子及儒学。我们知道,除了美学之外,李泽厚最主要的著作,尤其是在西方影响最大的著作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非常推崇儒学,主张回到原始儒学。他反对宋明理学,更反对新儒家,确切地说,即新宋明理学。但是他在回到原始儒学的时候,找到了一个跟宋明理学不一样的词。我们知道宋明理学有三派,即气本体(张载)、理本体(程朱理学)、心本体(王阳明)。而李泽厚用了“情本体”。一方面他全面吸纳孔子及儒学,另一方面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改造。他发现在先秦儒学那里,“情”非常重要。包括我们从竹简中挖掘的一些材料都可以发现,“道生于情”、“道始于情”。但是“情”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它指事情还是心情、感情?如果它包含两个意义,那么这两个“情”又如何统一在一起?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有待于大家思考。此即李泽厚思想的第三块基石。
第四是现代西方哲学。李泽厚的眼光非常敏锐,他可以说是国内最早关注西方哲学的一位前辈。其实现代西方的很多东西对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譬如,《美的历程》中最影响他的一句话即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它主要是分析造型艺术的,对于非造型艺术未必恰当。又比如说,撰写“孔子再评价”时,他就使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当时在中国影响非常大的就是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发生认识论。另外还有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后来他也对海德格尔、尼采的思想有所吸纳。虽然他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他善于为我所用。此即李泽厚思想的第四块基石。要想穿透李泽厚的思想,同学们必须把以上四个东西搞透。而且我觉得对于所有搞哲学美学的同学,李泽厚是不可绕过的。在继承传统资源和吸纳西方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独特的当代美学,李泽厚堪称典范。
第三个站点,即海德格尔的思想。他的核心思想即全集序言所说的一句话,他说,他的著作不能叫著作,而叫道路。在德语和英语中,著作和道路如何建立关联,这需要一个思想的转换。我们知道,著作是静态的,而道路是运行的。因此,他说他的著作都运行在这样一条道路上,即“思想的事情的规定”。我们知道海德格尔80年代在中国影响很大,很多人都在研究海德格尔。但是我对我的学生从来都是这样主张,既不提倡,也不反对。因为进入海德格尔思想非常艰巨,这需要跟这么几种语言告别。第一,日常语言。日常语言不适合于进行纯粹思想。对日常语言必须有一个冶炼的过程。第二,中国的语言。要放弃中国人的先见。大家都知道,海德格尔对道家和禅宗很感兴趣,并且借用了其中的一些语词。但是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不能把海德格尔道家化和禅宗化。第三,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语言。它包括真、善、美,知、意、情。海德格尔的思想无关于真、善、美和知、意、情。这是德国古典思想也就是康德和黑格尔的主题,他们已经完成了这个主题。对于现代思想而言,最重要的是研究比真、善、美和知、意、情更根本的存在自身。所以用古典思想的语言(概念机器)来研究海德格尔是不可通达的。第四,海德格尔同时代的语言。海德格尔讲得很清楚,他不是存在主义者。他跟萨特、雅斯贝尔斯不一样。他跟胡塞尔也不一样,他的现象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学。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海德格尔早、中、晚三个时期语言的变化,不能用早期的语言理解晚期。比如说,海德格尔晚期基本不使用“此在”(Dasein)这个词。如果不能跟以上几种语言告别,就很难深入其堂奥。
那么“思想的事情的规定”究竟是什么呢?这其中包含了三个要素。首先是事情。大家都知道,胡塞尔的名言是“走向事情本身”。对于海德格尔而言,事情即人的存在。他认为他这辈子思考的最重要的事情即人的存在。在海德格尔这里,人的存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生在世。即人生存在世界之中。人和世界不是主客体关系,也不是意识跟物质的关系,而是一个整体结构。走向死亡的存在也包含在人存在于世界之中。第二,无家可归。人虽然活在世上,但首先是无家可归。海德格尔讲的无家可归类似于马克思讲的异化。马克思讲他要从其所处时代的现状出发,这个现状就是异化。所以海德格尔高度称赞马克思,他说马克思通过他的异化理论进入了现代人存在的根本问题。那么无家可归是什么东西导致的呢?在海德格尔的时代就是技术化。第三,还乡与诗意地居住。无家可归的时代会导致乡愁。乡愁就是在无家可归的时代思念自己的家乡,即思念人的本源的存在。思想的努力要使人回到本源的地方,就是诗意地居住。现在大家都讲“诗意地栖居”,这个是错的。对于鸟兽而言是栖居,对于人而言是居住。居住是人的存在的另外一个词,它并不是住在房子里。另外,诗意一直以来也遭到了误解。海德格尔讲的诗意是接受天、地、人、神的尺度,而不是现在世面上所宣传的意思。其次是思想。思想是思考这个事情的。对于海德格尔而言,要抛弃两种思想。第一是形而上学的理性的思想。海德格尔不要理性的思想并不意味着他要感性的思想,他要的是比理性和感性更本源的思想。第二是现代技术主义计算的思想。现代的信息技术最根本的就是计算。针对这种计算的思想,海德格尔提出沉思。这种沉思是指人的思想要深入到存在之中,成为存在自身的显明。海德格尔讲得很清楚,我们要注意,哪些是值得思考的,哪些是不值得思考的,这是根本。同时要注意,对于已思考的,要找出那些未思考的,而那些未思考的,正好是要思考的。这个思想的结构本身就包括三个方面。最后是规定。他说他就是要寻找思想的事情的规定,而且要抛弃以往的哲学关于思想的事情的规定。那么什么东西规定了思想和事情呢?他认为就是存在的真理。大家都知道学哲学是爱智慧,寻找真理。特别对于学美学的同学我想忠告一下,我们总觉得美学寻找的不是真理。这是错的,美学就是要寻找美的真理,并不是说寻找一个非真理或者是超真理。那么这里就回到对于真理的看法。我们一般讲的真理是符合论,即判断与它所陈述的事情一致。海德格尔讲符合论的基础必须建立在事情本身是真的且显示出来的条件下,否则符合论没有立足的地方。为了找这个东西,海德格尔回到了古希腊,找到了“无蔽”(Aletheia),即去掉遮蔽。然后他自己造了一个词,即林中空地。汉语翻译为光明、澄明之境、疏朗,这些都不妥当。海德格尔讲的林中空地,德语叫Lichtung,英语叫clearing。这个词指的是一个地方,一个空地,跟光明没有关系。正是有了这个空地才有光和影,有了光和影才有万物的显现。它的奥妙在于,它不是绝对的光明,也不是绝对的黑暗。实际上,海德格尔在根本上反对将真理看作光明,比如佛光万丈、上帝的光芒无限等说法。如果把他的林中空地翻译成澄明之境、光明,正好违背了海德格尔的本义。以上便是海德格尔讲的“思想的事情的规定”。
第四个站点,即我自己近二十年来写作的主线。我的学术主要有三个方面:美学原理;海德格尔;中国古典思想。我当时从德国回来的时候,我的德国老师建议我回去不要当海德格尔在中国的传播者,要回到中国思想的本源,把中国思想推向世界。我认为,研究中国的思想必须从《道德经》、《论语》、《坛经》入手,它们构成了中国人灵魂的核心支柱。我的核心思想即“欲、技、道的游戏”和“无原则的批判”。首先我跟大家简单讲一下欲、技、道的游戏。人的生活世界,或者美所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什么是欲望、技术和大道及三者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思想就是讨论欲、技、道的关系,儒、道、禅三家都是如此。马克思也是这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很清楚,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历史唯物论是说首先人要吃喝,然后据此去从事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有意识形态和国家机器。对于马克思而言,人类最重要的生产有两种,一是人的物质生产,一是人自身的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就是种族、人口的繁衍。所以第一重要的事情即人的生存的欲望,第二是人使用工具满足欲望的活动即实践,第三即马克思强调意识形态既是现实的反映也是它的指导。但这一点我和马克思有所不同,我更多强调它的指导性。比如说在欧洲,道是基督之道,基督教影响了欧洲一两千年,而对于我们的传统而言,智慧之道体现在儒、道、禅三家。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反映,更多地是一种指引,告诉人类、种族如何在世界上存在,在历史中行走。
欲、技、道是我思想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欲望而言,它首先是人的身体的欲望。现在搞身体美学的有一个重大错误,好像一切研究身体的都可以叫身体美学。关于身体美学,关键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传统是身心二元论,而现在是身心一元论。第二,身体一定是有器官的身体,而不是无器官的身体。德鲁兹认为,有器官的身体一定是有欲望的,没有欲望的身体是无器官的。在身体的欲望的基础上,才有人物质性的、社会性的、精神性的欲望。就技术而言,主要指广义的技术。它既包括传统的技艺,也包括现代的信息技术。所有技术的核心是工具的发明、制造和使用。我们对人类历史的区分基本上是根据人类工具形态的区分。人类先后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械时代、信息时代,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所谓的ABC技术的时代,尤其是会改变人类自身命运的人工智能的时代。没有技术,人的欲望不可能实现。人类欲望其实后来变得远远没有技术重要。因为只有技术才能决定什么样的欲望可以实现,什么样的欲望不可以实现。就大道而言,这实际上是比喻性的说法,它的根本是关于人类命运的智慧。人类命运的智慧体现在哲学、宗教和艺术当中。在人类历史上,西方的智慧主要包括古希腊的智慧、基督教的智慧、近代的智慧,以及现代、后现代的智慧。对中国而言,一般包括儒、道、禅三家的智慧。儒家的智慧教你如何生活在家国之中,道家的智慧教你如何生活在天地之中,禅宗的智慧教你如何明心见性。但是现代以来,这么一个智慧实际上死亡了、终结了。对于欧洲而言,会有比中世纪更伟大的基督教吗?不可能。对于中国而言,能指望孔子引导中华民族的复兴吗?也不可能。这些智慧只能在远古时代向现代发出它们的启示。我们需要新的智慧,我曾经把它命名为天人共生的智慧。欲望、技术和大道三者构成一种游戏的关系,即互动、相互作用。有了智慧我们才能区分哪些欲望是可以实现的,哪些欲望是不可以实现的。欲望本身无所谓善恶,但通过智慧的指引就可以区分善恶。此外,智慧指引技术的使用。现在的技术是无边界的,但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能使用。所以大道即智慧告诉你哪些技术可以使用,哪些技术不能使用。当然,智慧本身也是变化的。随着新的技术的使用、新的欲望的出现,人类的智慧也在改变。尤其是儒家必须产生新的智慧。所以,我们现在学习传统和古老的智慧,不应该固守这些智慧,而应该创新、更新这些智慧。那么美是什么?美就是欲、技、道游戏的完满实现。我们现在讲的美都过于偏狭。我们过去把它限定到艺术,现在把它扩大到环境、自然,这都不够。美就是存在的完满实现。美就是人生的最高目标和原则。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搞大美学,不要把它变为一种趣味。虽然趣味也是美学的一部分,但它不高。这样,美学在整个哲学的知识结构中就是它的顶峰。所以我们同学们一定要有这样一个立意和想法,我们的美学才能真正振兴,才能真正影响到我们整个社会生活和整个世界。这是我想对欲、技、道的游戏所作的简单说明。
与此同时我想谈谈无原则的批判。我们要注意思想的本性是什么,我把它定义为批判。或者说这相关于中国古老的一个词,判天地之美,也相关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思考一个东西,就是要区分它的边界,划清它的边界。思想只有在划清事情边界的时候才能把一个事情作为事情自身显示出来、揭示出来。那么为什么叫无原则的批判呢?这是因为我们自己在思考的时候设有两个方面的前提。从人方面而言,大家都是有先见的。先见是不可消除的。这时候你就必须反省自身,一定要把先见的界限弄清楚。另外一个部分在事情本身。我们知道哲学是刨根问底,追问事物的根据。但我们追问到最后往往忘掉了事情本身,而是设定这个事情之外有一个根据,比如说中国过去经常把它追溯到天那里去,西方追溯到神那里去。现在我们要排除这个根据,只有事情才是事情自身的根据。要把事情自身如何存在和生成从开端到结尾把它揭示出来。这个才是我们思想该做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分析一个美学或艺术现象,就分析它的社会原因、心理原因、自然原因。这些原因存不存在呢?存在。但是我们忘掉了艺术和美自身的本性是什么。
以上就是我追随我的三个老师逐步弄清思想本性的过程。回到我前面讲的一句话,我们目前的思想界、哲学界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思想。海德格尔讲,思想跟哲学、学术完全是两码事。很多人陶醉于伪学术、伪哲学。海德格尔说真正的思想是很少见的,过去很少、现在很少、将来也很少,但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参与博士论坛的同学将来成为思想家,即使成不了大思想家,也要成为一个小思想家。
谢谢大家!
(suncitygroup太阳新城硕士生丰雅鑫根据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