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  正文

汪信砚:习近平的知行合一论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6-30

【摘 要】习近平的知行合一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的知行合一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论基础,它不仅强调知是前提和基础、必须以知促行,强调行是重点和关键、必须以行促知,由此对知行合一的丰富内涵作了深刻阐释,而且还把知行合一化为共产党人的党性要求,强调知行合一就是要做到“知行相资、学用相长”“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重负重、担当作为”,由此阐明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基本途径,因而既是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论。

【关键词】习近平;知行合一论;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论



作者简介:汪信砚,澳门太阳集团城welcome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suncitygroup、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知行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主题,知行合一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论基础。习近平的知行合一论是习近平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其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现实、特别是党的建设需要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知行观。习近平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一论述,是习近平知行合一论的集中表达,不仅在新时代条件下对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作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阐释,而且也创新和发展了新时代的党建理论。


一、知是基础和前提,必须以知促行

知即认识、知识,行即实践、行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与动物消极地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是在一定的意识、认识指导下进行的,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人们只有首先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即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中国传统哲学家们主张“知先行后”(程颐)、“知是行的主意”(王阳明),所说的大体上也是这个意思。习近平承继了这些思想,强调知是行的基础和前提、从而也是实现知行合一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必须以知促行。

(一)知是基础和前提

与许多中国传统哲学家一样,习近平所说的“知”是广义的“知”,它既包括“见闻之知”即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也包括“德性之知”(或所谓的“良知”)即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在他看来,这两类知识或认识都是极为重要的,它们都是行或实践的基础和前提。他说:“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

作为党的总书记和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的主要设计者,在上述两类知识或认识中,习近平更为重视“德性之知”即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这是因为,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是共产党人党性的基本构成要素,而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是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集中表现;党员的党性修养状况直接关系到全党的精神状态和战斗力,关系到党的领导是否能够坚强有力,甚至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在习近平看来,对党员干部来说,以知促行,首先必须筑牢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

“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是习近平多次申述过的一个重要论断,它从战略高度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的地位及其在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中的伟大作用作了精辟概括。习近平指出,无论是对个人还是集体,如政党、民族和国家,理想信念都是至关重要的,它能给人们以无穷的力量,能使人们愈挫愈勇,而如果缺乏理想信念,则会不打自垮、不战自败;中国共产党人的理念信念,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和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压舱石”和精神上的“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各种各样的“软骨病”。

习近平指出,在党的历史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英勇奋斗,许许多多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誓言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忠贞和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始终是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他说,虽然我们今天不再像战争年代那样经常要面临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但我们仍然在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和挑战的严峻考验,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复杂斗争中迷失方向、退缩逃避、缴械投降。

对于同样属于“德性之知”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习近平也有大量的论述。他引用《大学》中的“德者,本也”以及蔡元培的“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来说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道德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做人做事最为首要的就是崇德修身。他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习近平尤其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他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就是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就是要对党忠诚,政治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能够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在各种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守公德,就是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严私德,就是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他强调说,我们的用人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锤炼道德意志、提升道德境界,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习近平也高度重视“见闻之知”亦即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他说,“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财富。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古今中外,传承知识、创新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始终与历史进步相伴、与社会发展共存,是人类提高自己的重要阶梯,是国家发展兴盛的重要基础。”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党,是目光远大、胸怀宽阔、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政党,是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坚持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广泛掌握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增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党领导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新成就,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指导,就是因为不断用人类的先进文化知识充实和提高自己。今天,我们在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更是需要掌握和运用人类认识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更要依靠科学知识的指引 。

习近平强调说,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或者知识老化就会出现“本领恐慌”。他多次指出,在当今时代,人类知识增长越来越快,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缩短,各种新知识层出不穷。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其所掌握的知识够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要读十几年书,其所学知识方够用一辈子;而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终生学习,才能不至于落后于时代前进的脚步、适应工作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在事业和工作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就必须努力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拓宽视野和眼界,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学习和掌握各方面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在现实中,有些人有做好工作的愿望和干劲,但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没有做好工作的过硬本领,习惯于用以往的老思路老套路来加以应对,结果事与愿违,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境地。

(二)必须以知促行

正如前述,习近平所说的“知”是广义的“知”,它既包括“德性之知”即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也包括“见闻之知”即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所谓以知促行,就是要以这两类知识或认识为人们的行为或实践提供基本遵循、正确方向和精神支撑。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习近平引用王充《论衡》中的这一论断来说明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在他看来,要获取或形成上述两类知识、做到以知促行,就必须努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

一是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指出,只有在理论上清醒才有可能在政治上坚定,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只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必修课,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始终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在真学真懂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他强调说,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那个时代又远远超越于那个时代,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历史和现实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深刻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至今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思想利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己任,表达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诉求即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至今依然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真正让理想信念成为自己心中的灯塔、凝聚精气神的灵魂。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阐述了“两个必然”的论断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就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言的,它揭示了历史规律的必然指向。要理解这“两个必然”,还必须深刻领会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决不会”,即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在其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消亡的;而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在其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中发育成熟之前,是决不会产生的。只有同时把握上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我们方才能够理解为何资本主义至今并没有完全消亡、而社会主义却还会遭遇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样的曲折,也才能够理解为何马克思主义科学预见的共产主义还需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实现。习近平强调,只有学懂弄通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才能真正坚定理想、筑牢信念,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

习近平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尤其要学懂弄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中所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他多次引用毛泽东的论述说,倘若我们党有一、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志,就会极大地提高党的战斗力。他说,我们党今天仍然面临这个问题,只有学懂弄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系列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领会了其中所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做到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始终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勇往直前。

二是深入学习党章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习近平指出,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也是全体党员必须遵循的总规矩,集中体现了党的基本性质和根本宗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是全党时刻都必须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认真学习党章,是全体党员的基本功和必修课,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通过学习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大力强化党的意识,包括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执政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他强调说,学习党章既要原原本本、反反复复地学,也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地学,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联系实际方面,既要联系党的历史实际,也要联系党的现实实际,包括今天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承担历史使命的实际、理论创新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实际、按照党的性质宗旨更好为人民服务的实际、遵行党的基本路线做好各项工作的实际、履行党员义务权利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实际、遵守党的纪律规矩和解决党内存在突出问题的实际等等,深入思考如何身体力行党章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要求,深入思考按照党章的要求自己身上还存在哪些问题,深入思考如何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和如何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要通过这样的学习,把党章融会贯通,做到学而懂、学而信、学而用。他也强调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认为这是领导干部要做的基本功课,是制定决策、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他还特别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带头学习、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高尚人格感召和带动广大群众。

三是认真学习历史。习近平指出,历史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是最好的老师和教科书,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注意学习历史,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特别是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和胸襟,提高认识能力、精神境界和工作水平。在谈到学习中华文明发展史时,他强调说,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汲取其中有时代意义的东西,并努力在新的实践中发扬光大;我们要借鉴和汲取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做好人才选拔和运用工作,唯贤是举、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我们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高尚精神追求,用以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培养浩然正气,时时刻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各种考验中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谈到学习中国近代史时,他指出,要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改革开放,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在谈到学习中国革命史时,他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我们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光荣的历史,能够我们受到坚守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和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在谈到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时,他说,“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习近平尤其重视对党史的学习。他指出,我们党的历史,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历史,也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历史。在以往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创建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堪称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奇迹。广大党员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学习党史时,我们必须坚持大历史观,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分清主流与支流,深刻认识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从中获得继续前进和开创新的未来的强大动力,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还强调,学习党史,要特别注重学习党的历史上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弘扬这些宝贵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四是努力学习英雄模范。习近平指出,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用鲜血和生命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其中,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他们以其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忘我拼搏的奉献精神和卓越的劳动创造,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和榜样 ;而全国道德模范身上表现出来的热爱祖国和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能给我们积极向上的力量。各行各业都有许多英雄模范,而雷锋、焦裕禄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习近平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全体党员和干部向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模范学习,学习“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学习“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雷锋精神,学习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科学求实、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学习英雄模范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忠诚,就是英雄模范们都对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坚守一心为民的理想信念,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用一生的努力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执着,就是英雄模范们都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为国为民奉献的志向坚定不移,对事业的坚守无怨无悔,为民族复兴拼搏奋斗的赤子之心始终不改”;“朴实,就是英雄模范们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具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精神,其中很多同志都是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典型,展现了一种伟大的无我境界”。习近平强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和弘扬英雄模范的优秀精神品质,能够为我们奋进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五是广泛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习近平强调,无论是哪一类领导干部,也不管其曾经学过什么专业,都应该以提高科学素养为目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不断深化对本职工作的内在规律的认识。同时,领导干部还应学习和掌握哲学、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领导干部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要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需要,重点学好做好相关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不可或缺的知识和技能,要坚持干一行学一行、缺什么知识补什么知识,不断提高知识化和专业化水平,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使自己真正成为所在领域的行家里手和内行领导。除了各种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外,领导干部还要学习一些涵养德性的知识,如文史知识、文学知识,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例如,学习文学知识,能够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能够使情操得到陶冶,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要掌握各种知识,就要勤于读书。“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不仅要喜欢读书,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而且要读好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原著、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和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书籍,还要善读书,坚持阅读与思考相统一,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习近平还引用王国维论述治学的著名诗句来说明读书学习要有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远大追求、受得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从而能够静心苦读;其次,要能勤奋刻苦、百折不挠,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在读书中思考,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悟得真谛。只有像这样目标明确、恒心不移,方法得当,讲求读书效率和质量,才能在读书学习中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和提高思想水平。

习近平指出,重视学习和善于学习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保持发展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障,也是党员干部健康成长、提升素质、增长本领和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人是依靠学习走到今天的,也必须依靠学习开创未来。在新时代条件下,只有在全党范围内大兴学习之风,坚持认真学、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党才能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才能担负起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二、行是重点和关键,必须以行促知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仅强调知或认识是行或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更为强调行或实践对知或认识的决定作用。毛泽东指出,辩证唯物论强调,理论依赖于实践,它以实践为基础,同时又服务于实践;判定认识或理论是不是真理,不能依据我们主观上觉得如何来确定,而必须依据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来确定,检验认识或理论的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而用习近平的话来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中国传统哲学家们也大都特别重行,如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西汉刘向主张“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宋代陆游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和中国传统哲学素来重行的传统,习近平强调,在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中,行或实践是重点和关键;要实现知行合一,必须以行促知。

(一)行是重点和关键

对于知与行、认识与实践关系中行或实践是重点和关键的问题,习近平结合治国理政实践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阐述:

首先,行或实践是知或认识的源泉和动力。毛泽东曾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他还说,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是“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的发展过程。习近平指出,毛泽东的《实践论》等著作,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灵活运用,创造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我们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光辉典范。习近平也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并在对毛泽东的上述思想作进一步发挥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推进各项工作,根本的还是要靠实践出真知。”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是指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和把握真理,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化和发展真理。习近平关于“实践出真知”的论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的道理。

实践出真知,突出地表现在党的理论创新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总结和概括的党的百年历史经验之一,就是必须始终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它不仅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且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必须中国化、本土化,只有如此,它才能深入人心;只要我们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并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新时代展现出更有说服力的强大真理力量。百年党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伟大飞跃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正是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通过艰辛探索、付出巨大牺牲而积累的一系列宝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终于成功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也正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接续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飞跃。而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时俱进地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伟大飞跃。由此可见,百年党史上党的理论创新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和不断发展的。

实践出真知,也表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和不断完善上。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党的根本认识路线。毛泽东曾说,在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其中,“从群众中来”就是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的基础之上,即必须首先深入群众,把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然后据此形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和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从群众中来也就是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来。毛泽东在具体阐释党的群众路线时还指出,要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毛泽东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经由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检验而不断完善。习近平进一步发挥了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他说,人民的伟大实践是认识的真正源泉,只有切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意愿,全面总结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方针政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不断完善的,最突出地体现在党章的修订上。习近平指出,党章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集中体现,而党章的内容是随着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在自成立以来的奋斗历史中,我们党向来高度重视总结成功经验,注意及时把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成果纳入党章的内容中,从而使党章引领党的事业、推进党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出真知,还表现在个人经验知识积累和才干提升上。习近平多次引用毛泽东关于“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著名论述,强调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强调人们应该勇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见识和提升本领。他要求广大青年在学习和工作中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深化认识,成长为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他说,学习是成长和进步的重要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增强才干的必经途径;广大青年要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掌握过硬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挑重担、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在谈到领导干部的学习问题时,他说,领导干部的学习,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同时,领导干部的学习可以有多种形式,而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他指出,党和国家的事业涉及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领导干部不可能总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岗位上工作,他们不可能什么都懂,要求他们把所有的东西都掌握了再来干工作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坚持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就成为领导干部成长的必由之途。他还强调说,今天,由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全党必然面临这样一个重要课题,即如何正确把握和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各个方面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既然是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对其必然会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也不可能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要认识好、处理好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我们的本领。而要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既注意从书本上学习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和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为着解决问题学,自觉拜人民为师,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力戒夸夸其谈,避免陷于“客里空”。

实践出真知,对于“德性之知”的形成和发展同样也是适用的。习近平强调,要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在实践中经受砥砺、锤炼和考验。他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不仅要牢固确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而且要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去,在创业奋斗中升华理想信念。在谈到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问题时,他说,他经常谈到要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其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但坚定理想信念的形成,既非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必须在长期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反复考验,这种考验甚至要终其一生。在习近平看来,实践同样也是提升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他认为,一个人要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从小做起”。所谓“从小做起”,就是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细微末节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不断积累,逐渐养成好思想、好品德。他希望少先队员通过参加义务植树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珍惜自然的意识,希望大学生们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于实处用力,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并要求广大青年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他还指出,领导干部修政德,包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必须“在实践中把做人与做官统一起来”,把做人的过程当作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升华人格、不断夯实从政基础的过程,把为官的过程当作是提升政德修养、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如同毛泽东要求共产党员所做到的那样,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和有益于人民的人。他还特别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其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其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让人人都能在社会生活中随时感知和领悟它,变成人们自觉的精神追求和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由此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其次,行或实践是知或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习近平指出,学习包括向书本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学习就是求知的活动和过程,而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服务实践、提高工作本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说,我们学到的各种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也不能只装在头脑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一个人若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落实于行动,即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并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他引用宋代大儒朱熹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并解释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实践,倘若只是明白了道理而不去做,那么学与不学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他还指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衡量学习的成效和水平的高低,不能只看其读了多少书,而应着重看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如何;领导干部一定要把读书学习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通过读书学习增强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实践运用提高读书学习的效率和水平。

习近平强调说,领导干部加强对所学理论和知识的实践运用,尤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勇于实践,把理论和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习、掌握理论和知识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于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工作本领。那么,理论、知识如何才能转化为本领和能力呢?答案是必须通过实践。实践就是理论、知识向本领和能力转化、变成本领和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勇于实践,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开拓新的实践领域,努力使自己所进行的实践成为自觉的、系统的、有科学根据的实践,而不是盲目的、零碎的、想当然的实践。二是要运用理论和知识着力改造客观世界。把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在理论和知识的指导和引领下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领导干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就应该通过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真正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实效,做好本职工作,尤其是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有效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我国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要运用理论和知识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把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实践,既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一种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过程。强调领导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自己的“看家本领”,就是要求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解决好思想作风、道德情操、清正廉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实践也是“德性之知”的目的和归宿。习近平说:“理想信念不是拿来说、拿来唱的,更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保持对理想信念的激情和执着,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懈奋斗。”对党员干部来说,将理想信念付诸行动,用实际行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就是要在实践中和本职工作岗位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勤奋工作,廉洁奉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像张思德、焦裕禄、谷文昌、廖俊波等优秀共产党员那样,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铁骨铮铮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坚守信念的意义,为理想信念而奋不顾身地拼搏,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同样,道德修养也不只是为了个人精神世界的完善,其目的是要为人的行为或实践提供精神支撑。道德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道德建设是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的。习近平指出,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的建设,其目的是要以社会主义道德的阳光温暖人间,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雨露滋润社会,造就一批又一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在进行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时,不仅要注重激发人们形成高度的道德自觉,包括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更要着力提高人们的道德实践能力特别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在全社会形成守德、向善的力量。为此,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既立意高远又立足平实地修德,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时时处处见贤思齐、见德思齐,严于自律并自觉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再次,行或实践是知或认识之真的检验标准。习近平指出,坚持实践的观点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观点,就要坚持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而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也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他强调,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也就是说,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建立在实践检验基础上的。他强调说,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密相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经受了充分检验,其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因此,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无比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无比正确的。同样,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也是建立在实践检验基础上的,因为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系列理论成果的引领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先后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实践也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际上是党依据对于其在特定时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的认识制定的,如果这种认识出现偏差,那么,依据这种认识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必然会存在问题。因此,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检验实际上是对其所依据的认识是否正确的检验,其根本标准也只能是实践。例如,我们之所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就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实践的充分检验。由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总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所以,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故此,习近平多次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我们必须坚持把人民是否拥护、是否赞成、是否高兴、是否满意和答应作为衡量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

习近平指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亦即是否是真信、是否具有守德向善的道德修养,也要经受实践检验。他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检验,就看其能否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舍生忘死,如战场上冲锋号一吹响其能否立即冲上去,这样的检验很直接;和平建设时期,虽然生死考验也会有,但毕竟不多,检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会比较难,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检验,那就主要看其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能否有政治定力,是否能够坚守宗旨意识、对工作极端负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艰巨任务面前勇挑重担、经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这样的检验往往有一个过程,甚至是一辈子的事情。而如果党员干部不能明大德、守公德和严私德,行动上的各种出轨越界、违法乱纪的行为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必须以行促知

既然在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中行或实践是重点和关键,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以行促知。所谓以行促知,就是通过实践深化和丰富认识、以行动自觉巩固和推进思想自觉,就是通过实践检验和不断发展真理。习近平在在谈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时曾说,“集中教育活动需要提高认识,更需要付诸行动,以新的思想认识推动实践,又以新的实践深化思想认识。” “实践证明,集中教育活动只有坚持知行合一,不断让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让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才能抓得实、做得深、走得远。”这里所谓的“以新的实践深化思想认识”、“让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说的就是“以行促知”。

根据习近平的有关论述,以行促知,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习近平指出,实践发展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即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既引领了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也历经了一个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逐步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和创造的系列标志性成果。即使是在今天,这一过程也还远未结束。当今时代的变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度和广度空前未有,其复杂情况也远远超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预想。与此同时,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时间还不长、经验还不充足,面对各种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惟有在实践中奋力探索、勇于理论创新,继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不断地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理论创新、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深刻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这种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必将给学术繁荣和理论创新提供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这是一个需要理论也一定会产生理论、需要思想也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勇立时代潮头、融通古今思想资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所谓“用以促学”,就是通过所学知识或既有认识的实践运用来增进知识、促进认识,并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习近平指出,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要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关键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联系工作实际,又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一方面,要把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高运用党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拓宽领导工作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要把学习党的基本理论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查找问题,努力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把党性要求转化为培养高尚品德和发扬优良作风的自觉行动。

第三,要坚持问计于民,努力向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党的群众观点是内在一致的。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勇于实践就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就包括向人民群众学习。以行促知、用以促学,必须尊重和依靠人民群众,自觉拜师人民群众,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和我们力量的源泉,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我们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自觉向人民群众学习,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他说,我们要带着感情和责任经常深入群众中去,了解、体察群众的疾苦和要求,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虚心向群众学习,做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和问需于民。


三、知行合一与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

习近平的知行合一论,既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论。它不仅强调知是前提和基础、必须以知促行,强调行是重点和关键、必须以行促知,由此对知行合一的丰富内涵作了深刻阐释,而且还把知行合一化为共产党人的党性要求,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基本途径。习近平指出:“我们讲知行合一,‘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道理真正弄懂了,行动才能自觉持久;只有行动上落实了,对道理的领悟才能更深入。如果光有‘知’,没有‘行’,那这个‘知’最后也不会起多大作用;反之,如果光有‘行’,没有‘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这个‘行’也是难以持久的。所以,增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在‘知’和‘行’两方面同时努力,既以‘知’促‘行’,又以‘行’促‘知’。”

(一)知行相资、学用相长

所谓知行相资、学用相长,就是要通过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使知与行、学与用相互凭借、相互促进。习近平多次引用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为用”来说明这一点。在他看来,知行相资、学用相长既是知行合一的内在规定,也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党性要求。新时代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践行知行合一,首先必须做到知行相资、学用相长。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是在深刻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基础上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体现了对时代发展潮流和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需要的高度自觉。

首先,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使党永远站在时代前列和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客观需要。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各种政党最鲜明的本质特点。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先进性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党要保持和发展这种理论上的先进性,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作为团结全党前进的思想旗帜和认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而必然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和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人类全部知识的结晶和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理论,并且它始终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首先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具有丰富知识含量、思想含量的先进理论把我们党的思想武装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老实的科学态度、深入扎实的功夫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党的政治优势的内在要求。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学习并善于学习,一部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历史。每当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党都特别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而每一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极大地推进了党的事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是凭借着对马克思主义和各种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了自己,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在与旧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和较量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带领人民夺取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我们党更加重视理论和知识学习,号召全体党员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努力学习一切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经验。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把学习放在空前重要的位置,全党更加自觉地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在理论上和思想上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作了充分准备。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和从容应对各种挑战,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新成就,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就是因为能够通过学习而不断用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和提高自己。

再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也是新时代条件下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各种社会矛盾频现,我国发展凸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党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面对国内外、党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只有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更加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武装思想和头脑,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的精神营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学,就是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自觉行动和一种兴趣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看家本领和思想武器来学,密切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积极地学,带着问题并为了解决问题而认真踏实、持之以恒地学。真懂,就是学深悟透,把握精神实质、领会精髓要义。学习和思考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不加思考,是不可能吸收、消化任何理论和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的。只有边学边作深入思考,才能把零散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系统的东西,把粗浅的感性认识变为精深的理性认识,从而对所学的东西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所学内容。真信,就是入脑入心,就是转化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任何风险和干扰面前都不为所动,心无旁骛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真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以所学理论和知识服务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本领。总之,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就是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它集中体现了知行相资、学用相长的党性要求。

习近平指出,当前党内的学习风气从总体上看是好的,多数党员干部能够自觉学习、认真学习和刻苦学习。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人思想懒惰、不思进取,终日昏昏沉沉、庸碌无为,不好学也不愿学;有些人热衷于各种场合的应酬、忙于各种事务,不勤学;有些人喜欢装点门面、走过场,不真学;有些人学风浮躁、浅尝辄止,不深学也不真懂;有些人倒是学了一堆,但学用脱节,不善学也不真用。凡此种种,都没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都是背离知行相资、学用相长的党性要求的。

(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员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因此,习近平强调,“要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对待组织的问题,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接受党组织教育和监督。”

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表征着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在行动中。共产党人必须自觉挺起精神脊梁,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党员干部就能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能够经受住各种诱惑、风险和困难的考验,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例如,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屠刀,威武不屈,英勇就义,以实际行动证明他的理想信念坚如磐石。焦裕禄拖着病体带领兰考人民封沙治水改地,孔繁森两次进藏、忘我奉献,黄旭华“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都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用他们的革命生涯生动诠释了他们始终坚守理想信念。例如,十月革命后,经过对各种理论和路径的反复比较和甄别,毛泽东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并在此后的漫长革命生涯中始终都矢志不移地执着追求这一理想。“周恩来同志一生都遵奉自己的誓言。不论革命力量多么弱小,白色恐怖多么残酷,对敌斗争多么激烈,政治局势多么复杂,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挑战多么严峻,担负的责任多么艰巨,个人的处境多么困难,他都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坚定也是邓小平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我们纪念他,就要学习他身上那种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 。我们纪念朱德同志,也是要学习他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他亲身经历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真切体会到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的指导下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并在信仰马克思主义、确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后,无论遇到怎么的困难和遭遇怎样的挫折始终没有动摇过。“我们纪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坚守信仰、献身理想的高尚品格。胡耀邦同志从青少年时期起就立志高远,要做新制度的建设者。自从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后,不论是严酷的战争环境,还是和平建设年代、改革开放时期,他都坚持理想信念,坚韧不拔奋斗、探索、前进。”

相反,如果缺乏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精神上缺“钙”而患“软骨病”,就会一遇困难和挫折就迷失方向、摇摆不定。习近平说,党员干部信仰缺失的问题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有的人不仅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反而还以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尚”;有的宣称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空想和幻想,“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求神拜佛或迷信所谓的“气功大师”;有的心为物役,信奉金钱至上,贪图名利和享乐,心中无敬畏,行为无底线;有的信念崩塌,把家人移民国外、钱也存国外,给自己留好后路,随时准备跑路走人。习近平指出,这种理想信仰不坚定、精神迷失的人,其行为是必然会出越轨越界的,这从那些落马官员的忏悔录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些人中,有的是看到社会上阴暗面太多,对社会主义前途心生悲观而丢掉了理想信念;有的是人生不顺特别是仕途遇到挫折,对个人前途心生失望而丢掉了理想信念;有的是受亲情友情所累,违反原则办事而丢掉了理想信念;有的是经不住金钱、美色等诱惑而丢掉了理想信念;有的是临近退休,认为没有必要再那么坚守,赶紧给自己安排好晚年生活而丢掉了理想信念。凡此种种,说明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理想信念铭记于心、见诸于行,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忽视或偏离,否则出问题是迟早的事。

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也反映着个人的道德修养。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修政德,包括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也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也就是做到“慎独”。“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所谓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思是说,当一个人独处而无他人监视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恪守本分,自觉遵从道德准则。刘少奇曾把“慎独”视为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最高境界。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习近平曾引用刘少奇的这一论述,并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有这种“慎独”境界。他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制度的监督,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他认为,要做到“慎独”,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鲜明的政治原则,珍惜个人的政治生命,以形成内在的“定力”,同时还要时刻反躬自省,就像古人讲的“吾日三省吾身”,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洁身自好,存正祛邪,注重修身养德,增强防腐拒变的“免疫力”。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也就是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习近平强调,党员干部“要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为党性修养和锻炼的重要内容”。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三老”作风中,做老实人是前提和根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是做老实人的表现,其中,说老实话是做老实人见之于言,办老实事是做老实人付诸于行,言行一致便是做老实人。在他看来,做老实人、老实做人,是领导干部“官德”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因为这里所谓的“老实人”,就是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就是求真务实、生活朴实的人,就是尊重科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奉献的人。他指出,党员干部做老实人,作为一种高尚、严谨的人生态度和道德实践,尤其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对党和人民忠诚老实。所谓对党和人民忠诚老实,就是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创业干事处处为人民着想。对党忠诚是每个共产党人入党时的庄严誓言,也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对党忠诚不能只挂在口头上,也不能三心二意,必须知行合一、表里一致,始终不移其志、不改其心、不毁其节。

二是对工作尽职尽责。也就是说,领导干部担任什么职务就要切实履行什么责任,亦即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务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放到干事创业上,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奋发进取的激情,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韧劲狠抓落实,对那些决策了的事情和部署了的工作一抓到底,努力攻坚克难,真正创造出喜从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实实在在的业绩。

三是对群众满怀真情。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深刻认识和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增进和深化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努力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特别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处处设身处地替人民群众着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是对成绩谦虚谨慎。领导干部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任何时候都不能居功自傲,任何时候都必须虚怀若谷,始终胸怀大局、淡泊名利,做么责任面前不推诿、成绩面前不自满、荣誉面前不伸手。

习近平还特别指出,做老实人与当老好人是有根本区别的:老实人讲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在原则基础上加强团结,敢说真话、敢说实话;而老好人则讲面子,信奉实用主义,盲从“专家”和“权威”,庸庸无能、碌碌无为,搞没有原则的一团和气,当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好先生。他强调说,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断发展,靠的是亿万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的老实人,而不是那些没有原则、不干实事的老好人。领导干部要通过加强党性锻炼和官德修养,努力成为老实人,坚决避免成为老好人。

习近平指出,在我们的党员干部中,绝大多数人能够按照党的要求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但也必须承认,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党员干部背离了这一要求,不讲党性,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大耍两面派手法,做“两面人”。有的口头上满嘴马列、大谈信仰,私底下却迷信“大师”、笃信风水、供拜鬼神;有的嘴上高喊忠诚,背后却欺上瞒下、对抗组织;有的口头上强调任人唯贤、五湖四海,背地里却任人为钱、用人唯亲;有的张口“反腐”、闭口“廉洁”,私下里却大搞腐败;有的工作表态“气壮山河”,工作落实“水过地皮湿”。这类“两面人”在一些地方还大行其道,在官场里混得风生水起,严重地败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习近平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做老实人,就是针对这种“阴阳两面人”而言的。习近平多次强调,“这种口是心非的‘两面人’,对党和人民事业危害很大,必须及时把他们辨别出来、清除出去。”

(三)知重负重、担当作为

知重负重、担当作为,就是明知任务繁难而依然负重前行,勇挑重担、奋力作为,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习近平指出,“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全党同志都要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知重负重、担当作为,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事业对全体党员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加强党性修养、践行知行合一的基本途径。

知重负重、担当作为,源于对理想信念的激情和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习近平强调,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他指出,我们党取名为“共产党”,就是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理想,而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党的百年历史上,无数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甚至不惜抛头颅、洒鲜血。今天,我们早已远离了战火纷飞的险恶环境,在长期和平生活的条件下,我们要特别警惕因理想信念缺失而患上“软骨病”。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具体地表现为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集中地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它激励着我们党永远坚毅前行。近百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正是由于始终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在绝境中突出重围、在困顿中毅然奋起。总之,正是对理想信念、初心使命的执着和坚守,为中国共产党人知重负重、担当作为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相反,如果丧失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动摇,就经受不了困难和挑战的考验,关键时刻就会心生杂念,甚至可能会临阵脱逃。

知重负重、担当作为,贵在担当。知重而负其重,特别需要知难而上的担当精神。习近平指出,“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要意气风发、满腔热情干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认为,勇于担当,既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也是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是否勇于担当,最能体现党员干部的党性和作风。“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在他看来,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担当:

一是“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政治担当集中地体现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习近平指出,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政治担当,忠诚始终是第一位的;对党忠诚,就是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首先是在政治立场、方向、原则和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为此,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决不是抽象的而是非常具体的,它要以担当来诠释和体现,没有担当就谈不上忠诚。他说,看党员干部是否对党忠诚,在革命战争年代主要看能不能为革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舍生忘死,在和平时期也是有明确标准的。例如,能否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坚持党和人民事业高于一切,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自觉服从组织决定和组织安排,等等。如果在工作中不能迎难而上,在危难时刻不愿挺身而出,在斗争面前不敢“亮剑”,那就根本谈不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和体现对党和人民的赤诚,把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化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实践,化为能够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

二是“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指出,担当就是责任,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时刻要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始终把党的原则、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敢于旗帜鲜明,在关键时刻敢于亮剑,在工作中敢于较真碰硬,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作善成,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想、敢做、敢当,做时代的劲草、真金。强化责任担当,必须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落到实处:首先,要有舍我其谁的民族责任担当,即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者,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者。其次,要有矢志不渝的为民责任担当,即时刻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牢记人民的重托,始终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与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夙夜在公,以突出的工作实绩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再次,要有坚定不移的改革责任担当,即时刻不忘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勇立改革潮头,奋勇搏击,敢于较真碰硬,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事业,做新时代发展的开路人。最后,还要有恪尽职守的职责担当,即牢记“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的道理,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正确的政绩观,以钉钉子的精神担当尽责,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脚踏实地把既定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知重负重、担当作为,重在作为。习近平指出,党员干部应该在善于作为中展现担当,同时又通过担当来努力作为。“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不作为就是不担当,有作为就要有担当。”他说,作为、奋斗总是有风险的,正因为有风险,才需要担当;只有豁得出去、敢闯敢干,矛盾和困难才可能得到解决。他还多次讲过两晋学士王衍虚谈废务、最终被人杀死的故事,以此说明“担当作为就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决不能坐而论道、光说不练”,并特别强调王衍的故事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警示意义,因为在现实中,像王衍那样夸夸其谈、光说不练的人是很多的。例如,有的人唱功极好、做功很差,工作停留在口头上,决心止步于嘴巴上;有的不做实事,靠摆花架子敷衍应付;有的混日子,得过且过、消极懈怠;有的甚至有禁不止、有令不行、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他还指出,要通过干部用人制度建设,把那些只会玩花拳绣腿、光喊口号不行动的人从干部队伍中清除出去,把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干部选任到领导岗位上来,使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在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