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应邀为太阳师生讲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6-26
本网讯(通讯员罗新烨)6月23日晚,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在澳门太阳集团城welcome振华楼suncitygroupB214报告厅做了题为“反思三个概念:‘积淀’‘实践’‘新感性’”的学术讲座,该讲座是suncitygroup太阳新城美学教研室主办的“珞珈美学讲坛”第六讲,由suncitygroup美学教研室主任贺念老师主持,院内外近200位师生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参加本次讲座。
首先,高建平老师介绍了来源于李泽厚先生的“积淀”“实践”“新感性”三个概念。高建平老师认为,面对前辈的观点应当采取一种“反思”的态度,藉由反思,能够促使我们重新在争议和讨论中发现一些问题,从而使得这些概念以更加鲜活的姿态“活在当下”。首先是关于“积淀”的概念,老师分别从“积淀”一词的形成、“积淀”的三层次、关于“理性积淀为感性”等角度出发对于李泽厚先生的“积淀观”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阐述。
接着,高建平老师论述了中国美学界长期以来对“实践”这一概念的三种误解,并通过对马克思、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实践观进行深刻的拆解分析,重新厘定了实践这一概念的定义:实践既非以人与动物的区分为出发点的感性活动,也非是某种有待超越的纯粹功利性活动,而是认识环节的起点和最终本质。
紧接着,高建平老师分别分析了李泽厚和马尔库塞对于“新感性”的不同界定。李泽厚所提出的“新感性”建立在“积淀说”的基础上,认为动物感性向人类感性转化的关键在于理性的积淀,据此,感性成为理性积淀其中的容器,而马尔库塞则将新感性看作是生命本能的一种提升,生命的创造之源在于感性力量。关于李泽厚美学中存在着的“形象思维”问题,高建平老师指出:形象并非不能思维,恰恰只有通过形象,我们才有进行思维的可能。
最后,高建平老师为本场讲座总结了如下三个结论:其一、实践是感性活动,从“作为感性活动的实践”到“感性直观”并非一种“理性到感性的积淀”,而是感性活动对感性能力的增强,其二,感性活动中蕴含着无限的创造力,而不应当仅仅归结为理性积淀后的产物,实践应该是先于认识,而不能只是认识结果的证明;其三,积淀只能是经验的积淀,只有转化为经验,积淀才能真正发挥其自身的效力。在此意义上,“新感性”不是理性的感性化,也不是本能冲动的迸发,而是经验积累形成的感性经验。
在互动环节中,师生们围绕着实践、历史、经验与先验以及“AI是否能够进行形象思维”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高建平老师一一给出了精彩的回答。
讲座结束之际,贺念老师向高建平会长表示感谢,并对整场讲座进行了简短而凝练的总结,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摄影:宗雨婷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