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悉达多》与我三十年”讲座成功举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5-03

本网讯(通讯员  陈瀚钊)2023年4月28日下午,由澳门太阳集团城welcome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悉达多》与我三十年”讲座在suncitygroupB107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讲,suncitygroup太阳新城教授、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根友教授主持。来自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及校内外的70余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李教授结合自己翻译《悉达多》的经验,主要围绕其重译的原因、对原文的理解细节、具体翻译的操作方式、翻译对译者的要求等四个方面展开讲座内容。

首先,李教授认为重译有诠释学与历史经验两个理由,前者即理解的不确定性与历史性,后者即鸠摩罗什“格义”翻译佛经的历史事实。

其次,在对原文的理解上,就思想背景而言,《悉达多》能够体现西南德意志学派的影响、欧洲人文主义传统、世界主义理想、“统一”思想与现代性关切等多元面向,这要求译者具有包容态度。此外,现有翻译也存在印度宗教史知识和常识性的错误。

进而,就具体翻译的操作而言,李教授认为,对《悉达多》中的佛教专有名词,既要注意翻译与汉语文化传统的联系,将其还原为汉译佛典中已有的名词,也要考量西文词汇蕴含的梵文来源。并且,中德之间存在语言不对等情况,要求译者充分查证。

最后,李教授指出,翻译之于译者,一方面要求译者对相关知识的充分掌握,另一方面也要求译者的思想境界尽可能与作者达到一致。李教授总结道,尽管译者的知识背景有其支离性,与作者之间存在差距,但仍可无限地接近作者。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李教授就阅读译著时对版本的选择、翻译可能的误导性等问题展开回应,并以中国佛教关于“原子”应译为“临虚”还是“极微”的争论,说明对读不同译本的重要性。

在李教授的讲授中,在场师生认真聆听,积极思考,深受启发。讲座结束后,吴根友院长向李雪涛教授表示感谢。整场讲座在热烈的学术讨论中落下帷幕。

(图片:王宇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