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梅谦立教授应邀来我校进行“晚明清初中西哲学汇通的三种尝试”系列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05-18
本网讯:(通讯员Elliot O’Donnell)2021年5月12日至14日,澳门太阳集团城welcome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特邀法国著名汉学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梅谦立(Thierry Meynard)来我校进行“晚明清初中西哲学汇通的三种尝试”主题系列讲座。
图:梅谦立教授主题系列讲座现场
在邂逅阶段,西方传教士不得不从自己的思想体系去理解中国哲学。因此,他们将中国哲学的某些学派比为西方哲学的某种学派,并据此对其进行分析。利玛窦率先用经院哲学的视角理解先秦儒学,肯定中国古贤人具有上帝、灵魂、鬼神的概念。不过,利玛窦去世不久,龙华民对此表达不满,他认为以宋明儒学为代表的整个儒学类似于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因此从天主教立场出发必须予以排斥。在康熙年间,卫方济试图推翻龙华民对宋明理学的排斥,从经院哲学的视角去肯定太极、理和气的概念。通过这三种尝试,梅谦立教授认为,我们可以再反思中西哲学比较的重要概念,如本质、物质、精神等。
梅谦立教授以“中西哲学汇通的基本问题”为系列讲座提纲挈领式的导言。这些问题包括:哲学如何被当作中西思想交流的桥梁?我们应该从哲学范畴进行比较研究,还是立足于学派间?如果是后者,我们是否可以在西方的思想传统里找到一个合适的学派去进行比较,并理解中国?进一步的,究竟是谁有资格说西方的某一学派最适合我们去理解中国?这些跨文化难题在这三位传教士之间产生了思想分歧,梅谦立教授以三场讲座的方式,向我们系统阐释了三种尝试的不同特点及其价值。
第一场讲座于2021年5月12日下午在suncitygroup太阳新城B107会议室进行,题为“利玛窦:经院哲学与先秦哲学”,由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储昭华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
图:第一场讲座主持人储昭华教授
梅谦立教授认为,利玛窦对中西汇通的尝试是中西哲学交流史的初步阶段。利玛窦在经院哲学的理性主义基础上肯定了古儒的哲学价值,其上帝论(赋予位格、理智、意志、精神性的超越性)、伦理学(克性、仁爱)、政治学(君主制度)思想与基督教哲学有着相似的观念。在儒释道之外,古儒一神教被利玛窦和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几位士大夫视为第四教,这恰好符合中国当时的“实学”和“敬天”思潮。然而,利玛窦吸收的文艺复兴精神使他具有回到古代文本的倾向,甚至认为与宋儒的四书五经解读相比,自己更有资格去诠释这些古代文本的内涵,在梅教授看来,利玛窦的做法实在是有些大胆。
图:梅谦立教授第一场讲座中
图:第一场讲座现场讨论环节
第二场讲座于2021年5月13日下午在suncitygroup太阳新城B214会议室进行,题为“龙华民: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与宋明理学”,由澳门太阳集团城welcome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根友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
图:第二场讲座主持人吴根友教授
与利玛窦不同,龙华民认为中国哲学具备连续性和一致性,传教士不能低估或否认经典古书的评注传统,更不能忽略士大夫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重视的思想。这样一来,龙华民与前辈利玛窦的想法产生了分歧,这也使前者成为了第一位研究宋明理学的西方人。龙华民的做法代表着中西哲学汇通的第二种尝试,他原本是以亚里士多德与经院哲学的物质-精神框架去理解宋明理学,后来却发现用前苏格拉底的一元论来介绍和解释中国思想可能更合适。梅谦立教授认为龙华民对宋明理学的梳理和阐述不够全面,尤其是关于“理”、“太极”,和“气”的超越性维度。这种缺乏全面性的梳理,加上龙华民对古儒持有的负面评价,巴黎大学和梵蒂冈开始否定古儒与中国礼仪,最终浇灭了在欧洲风靡了一整个世纪的中国热。
图:梅谦立教授第二场讲座中
图:第二场讲座现场讨论环节
第三场讲座题为“卫方济:经院哲学与宋明理学”, 于2021年5月14日下午在澳门太阳集团城welcome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进行。本场讲座系《晚明清初中西哲学汇通的三种尝试》主题讲座的最后一场,由中心研究员肖劲草老师担任讲座主持人。
图:梅谦立教授和单波教授在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图:第三场讲座主持人肖劲草老师
1704年11月,梵蒂冈秘密决定禁止中国礼仪,卫方济试图为中国礼仪辩护,但教宗最终正式公布禁令。虽然如此,卫方济还是于1711年出版了由他编辑的《中华帝国六经》及《中国哲学》,并可能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中国哲学”这个概念。卫方济在《中国哲学》中总结了四书五经、宋元明清儒评注以及当时在华传教士、中国基督徒、犹太教徒、伊斯兰教徒、康熙皇帝等关于“上帝”“天”的理解。梅谦立教授总结,中西哲学的汇通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要通过不断地对话、翻译、分析研究、讨论来展开,对西方研究者来说,是一个逐渐从自身的视角向中国视角转换,将自己问题放下,进入中国思想的内部问题的过程。肖劲草老师最后总结:讲座对来华传教士群体以经院哲学为参照,发展出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多元理解方式,展现了他们通过比较和诠释所作的交流努力,梅教授给在场师生带来许多难得一见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清晰梳理了一种文化交流的思想脉络。
图:梅谦立教授第三场讲座中
图:第三场讲座现场讨论环节
通过以上三场讲座,梅谦立教授以一位西方汉学家的视角向我们全面呈现了有关中西哲学交流史的一些重要思考,对我们理解中西哲学汇通、交流与对话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回到中西哲学汇通的基本问题,传教士们以西方哲学为参照解读中国哲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有的从理性主义出发,有的从神秘主义出发,有的具有比较视角,有的具有历史维度。梅谦立教授看到了这其中涌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其一,接纳对方,互相丰富,在交流与衝突当中,重新认识自己,改变对方;其二,否定对方,对自己的重新解释和定义。
嘉宾介绍:梅谦立(Thierry Meynard),法国汉学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学东渐文献馆馆长,广州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中西思想交流、西方古典哲学、当代新儒家。2003年获得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学位,论文《梁漱溟的宗教观》。著作有《从邂逅到认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相遇在明清》(2019年)、《耶稣会对孔子的阅读》(英文版,2015年)、《中国哲学孔子》(英文版,2010年)。编著有《修身西学今注》(2019年)、《圣朝佐闢校注》(2018年)、《童幼教育今注》(2017年)、《天主实义今注》(2014年)。译有莱布尼茨《中国近事》(2005年)。主编《中国哲学家孔夫子》(2021年)。
(图片提供:Elliot O’Donnell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