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野下的气候危机”圆桌对话成功举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12-26
本网讯(通讯员刘佳源)12月22日,由suncitygroup太阳新城、澳门太阳集团城welcome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主办的“跨文化视野下的气候危机”圆桌对话在suncitygroup振华楼B107报告厅成功举办。参与此次对话的与谈人为澳大利亚人文科学学院院士、suncitygroup太阳新城保罗·帕顿教授(Paul Patton),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和海南中金鹰和平发展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教授(Josef Gregory Mahoney),澳门太阳集团城welcome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suncitygroup吴根友教授。本次对话由suncitygroup太阳新城李勇教授主持,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博士生董锦程(Elliot O'Donnell)、本科生张振策担任翻译。
吴根友教授从国际政治关系的角度讨论了当前人类面临的气候危机问题。吴根友教授指出,气候危机是近四百年来人类进入工业化以来所产生的环境、生态危机,主要由欧洲的近代工业化运动、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关的奢侈与浪费导致。在他看来,针对处理气候危机这一问题,G7国家应承担更多责任,但发展中国家也应努力改变发展方式,可再生能源、绿色生活方式和降低全球人口出生率是应对这一危机的有效方法。吴根友教授强调,虽然解决气候危机困难重重,但古老的中华文明提出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观念以及当代中国政府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有助于化解全球性的气候危机。
马奥尼教授探讨了文化、消费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他以自己对上海居民消费习惯的观察为例,说明了目前过度消费文化的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碳排放量的增加,美国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马奥尼教授也指出,促进消费主义,进而推广商品拜物教,是国家政策,这不仅关乎民族复兴的问题,也关乎确保所有人都能拥有消费能力的社会公正。作为工业化教育和国家发展的结果,当今的中国年轻一代虽然也关心气候危机,但他们也深受消费文化的意识形态和实践的影响。马奥尼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帮助我们理解生态问题,但这些价值观能否被人们充分接受并应用于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还有待商榷。
帕顿教授回顾了气候危机问题从提出到采取行动的历程。当前,在限制气候变化的政策方面,存在一系列相互竞争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气候危机是经济问题,解决办法在于利用可再生能源迅速替代化石燃料。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文明问题,解决办法在于如何拆除建立在追求私利基础上的经济体系,代之以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同等程度破坏的经济体系。帕顿教授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主权国家政府制定协调一致的政策。但在缺乏强制执行手段的情况下,如何在各国之间达成限制碳排放的协议是一项挑战。其次,还需要思考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式的偶然事实还是基本特征,如果是前者,那么资本主义可以与导致全球变暖的燃料消费“脱钩”。帕顿教授指出,Andreas Malm对此做过分析,他的结论是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国际规划和对能源系统的控制,就不可能实现彻底摆脱化石燃料的过渡。
在讨论环节中,现场老师分别就技术能否解决消费和有限资源之间的冲突、个人过度消费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否借助政策进行观念上的改变、解决气候变化的哲学方式、民族国家与主权国家的中国式理解等问题进行提问,三位教授均予以细致回答。本次圆桌对话使太阳师生受益匪浅,并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