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泽洪教授来太阳讲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7-07
本网讯(通讯员谢卓悦)2023年6月30日下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泽洪教授应邀在suncitygroupB301报告厅进行了主题为“唐代长安三教关系与社会政治”的讲座。讲座由太阳翟志宏教授担任主持,学院数10位师生参加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张泽洪教授指出,唐代社会是儒释道三教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亦是全国儒教、佛教、道教活动的中心。唐代长安佛教、道教的兴盛发展,一方面完成了佛教、道教从山林走向城市的转变,体现出两教干预政治、履行国家职能的趋势;另一方面,两教与儒生相鼎足而立为三教,佛教之学成为唐代社会文化的主流。
其次,张教授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从如下两个方面探讨了唐代长安佛道的关系,其一是通过唐代道观、寺庙的修建情况与名山高僧的数量来反映两教修习场所的盛况。张教授先后引用“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天下伽蓝之盛,莫盛于此”等文献论述建筑的宏伟和规模的盛大。此外,张教授特别描述了长安城内有数量众多的可供女道士修行的道观以及数位成为道士的唐代公主,这些都足以可见道教在唐代的推崇备至和兴盛发展。
张教授不仅引用史书作为引用依据,还把大量吟诵长安寺观的涉道诗进一步作为研究依据。比如《全唐诗》收录唐代文士游览佛寺、研读佛典、交接僧人的诗大概2700首,而唐代僧人的诗大约有2500首,约占《全唐诗》的十分之一以上。以及温庭筠《题西明寺僧院》、白居易《首夏同诸校正游开元观因宿玩月》等一系列唐代涉道寺,成为唐代长安文坛的时尚;“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与李荣道士的唱和酬答,亦为名士高道交往的历史见证。
其二是通过唐代长安僧人频繁的传教弘道活动来反映两教的关系。张教授指出在唐王朝就已认识到“三教虽异,善为一揆。”的现象,而唐代长安的儒释道三教论衡早在唐高祖时期就已经肇始。张教授引用大量史料来进行理论支撑,首先从《集古紧佛道论衡》、《大唐新语》等史书的描述,真实还原了儒释道三教进行精彩辩论的场景。其次,张教授指出,从中唐开始,每年皇宫内殿的三教讨论已成为了例行制度。该制度的推行反映出唐代佛道之争的良好社会氛围,对于三教的发展起到相互启沃、相互融合的趋势。最后,张教授举例说明长安寺观用俗讲的方式,即僧人、道士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佛经、道经故事、达到弘法宣道的效果。此外,张教授还专门讲解三教论衡的程序,具体分为“僧问”、“问僧”、“问道士”、“道士问”,论辩程序依次为问、对、难、对四个环节。
通过以上介绍,张教授对于唐代长安佛道关系作出如下几点结论:长安佛、道二教是都市宗教发展的典型;唐代长安成为汇聚全国佛、道二教的中心;佛、道二教的传法弘道实践创造出城市山林的成功模式;唐代长安的三教论衡、俗讲、酬答唱和都反映出唐代长安佛、道二教和谐相处的历史实况;唐代长安佛、道二教和谐相处的宗教实践创造了中国宗教上的成果范例。
在互动环节中,张教授就在场师生提出的关于“佛道二教在唐代是否有激烈的冲突”、“佛、道二教的发展趋势是否一直是从山林走向城市”等问题开展了充分交流讨论。张教授还就“如何保持学术论文高产”和“宗教学研究的未来走向、趋势以及困难” 一一作出详细解答。
讲座结束之际,翟志宏教授代表到场全体师生向张教授致谢,并对整场讲座进行了简短和精辟地总结,讲座在众人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圆满结束。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