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和信仰”系列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8-03-26
3月10日到14日Dr. Marvin Bolt在太阳作了题为“天文学和信仰”的系列讲座。Dr. Marvin Bolt是在Notre Dame University(圣母大学)拿的哲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阿德勒天文馆韦伯斯特天文学史研究所的主任。
Dr. Marvin的第一场讲座题为“天文学的背景知识:观察星空和宗教信仰之间的联系”。在此讲中,Marvin提供了关于古代天文学的大量背景知识。他首先叙述了天文学的历史。通过展示许多古老的图片,Marvin指出早期人类对星空的观察既含有科学的成分也具有宗教的意味,并且这两者是融合在一起而非相互冲突的。接着他具体讲述了古代不同民族对星空规律和不规律事件的解释,以及这些解释所代表的不同信仰体系。在本讲的后半部分,Marvin指出他想调和天文学和基督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于是他便对《旧约》的《创世纪》第一章作了一番详细的解读。在基督教的信仰体系里,天体只是上帝的创造物,这和好多其他民族对天体的崇拜是很不一样的。基督教信仰和天文学相冲突吗?Marvin的回答是不冲突。在他看来,天文学作为自然科学提供的是关于天体现象的不同模型(pattern),而基督教信仰关心的是关系(上帝与其创造物之间的关系);《创世纪》不是一份自然科学报告,与天文学关注的不是同一个方面的问题。本场讲座后,Marvin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并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Dr. Marvin的第二场讲座题为“新发现:对旧有信仰的威胁”。在此讲中,Marvin主要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天文学进展以及这些发现对原有的基督教信仰所带来的威胁。其中哥白尼日心说模式的提出威胁到了基督教信仰中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个观点,天文望远镜的发明而带来的越来越多其它星系的发现也威胁到了地球以及人类的特殊性地位。在Marvin看来,这些表面上的威胁并不代表着科学和宗教相冲突。他进一步阐述了他在第一讲中所作的模型与关系的区分。人们对《圣经》的信仰与人们对天文学的探索属于两种不同的人类活动。一个新的科学模型代替了旧有的模型,但人类生活在其信仰层面并不会因科学的改变而改变。此讲后同学们和Marvin就他的这个区分作了讨论。到底关系指的是什么?Marvin认为关系代表着人类生活的伦理价值层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其它创造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等只有从宗教的层面才能得到更好的回答,这些与自然科学的模型关注的是不同方面的问题。
Dr. Marvin的第三场讲座题为“从一个静态的转为一个动态的宇宙:起源”。此讲中Marvin主要介绍了大爆炸理论以及基于此理论而带来的与基督教信仰相关的讨论。他首先简要地讲解了一下光谱学的原理。基于此原理,科学家们观察到了宇宙正在不断膨胀的事实。此事实又进一步地使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相信宇宙大爆炸理论。Marvin提出的问题是大爆炸理论真的能够为上帝创世提供某种辩护吗?在大爆炸发生的那段极短的时间里,如果重力稍稍改变百万分之一或者能量稍稍改变百万分之一,那么就不会产生我们现在这个宇宙了。这真的意味着有一个上帝作为宇宙的设计者吗?Marvin认为这个极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并不能证明是上帝创造了宇宙。上帝并不是一个功能性的(functional)上帝。如果科学家在没法用模型说明现象时就把上帝搬出来做救兵,那么科学家便犯了理智上的懒惰。这里Marvin又重述了他对模型和关系所做的说明。此讲后师生们和Marvin围绕大爆炸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Dr. Marvin的第四场讲座题为“宇宙论以及科学与宗教的界限”。此场讲座Marvin系统总结了他在前三场所讲的内容,并和师生们就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重点讨论的问题是人类的特殊性问题。在基督教的传统里,人是上帝按照他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如果当代天文学发现了这个宇宙中还有好多其它的星球存在着生命,我们人类的还具有特殊性吗?Marvin的观点仍然很乐观,他举了父亲和子女的关系为例子。如果父亲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当然是特殊的;可就算这个父亲有很多子女,他对每个子女的爱仍是特殊的。在这个问题上,Marvin指明了基督教传统在看待关系问题上的某种包容性。
除了这四场讲座之外,Dr. Marvin还作了一场题为“绘制宇宙地图”的开放讲座。这场讲座吸引了不少听众。在此讲中,Marvin首先澄清了“地图”这个概念。他认为任何地图都包括这三个方面的特点:1.它旨在连接不同物体;2.它强调了一些东西;3.它遮蔽了一些东西。星空图在他看来也是一幅幅“地图”。不同民族和文化绘制了不同的星空图,这些地图体现了科学、宗教以及艺术的融合。此讲中,Marvin展示了很多珍贵的天文学方面图片,其中不乏艺术巨作。
Dr. Marvin在太阳做的“天文学和信仰”系列讲座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也为我们理解科学和宗教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