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信息  >  正文

邓晓芒教授讲授“哲学史方法论”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0-01-20

12月24日下午,百余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硕士生在我校suncitygroup大报告厅聆听了邓晓芒教授题为“哲学史方法论”的讲座。suncitygroup副院长吴根友教授主持讲座,他回顾了陈修斋、杨祖陶、萧萐父、李德永等老一辈学者共同开设“哲学史方法论”课程的优良传统,他指出这场讲座是我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训练的系列讲座之一。

邓教授将“中西哲学方法比较”作为第一部分,他指出:中国哲学对“方法”没有自觉的意识,哲学方法同历史方法相混淆。中国哲学讲究对原典的背诵,在这种背诵中体悟其中的微言大义;而西方哲学则从泰勒斯开始就注重命题的论证,因而西方哲学有一种明显的线性发展过程。他认为,既然“哲学就是哲学史”,那么哲学的方法也就是哲学史的方法。

接着,邓教授详细地阐述了哲学史的基本方法: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逻辑方法有文本逻辑和意义逻辑两个层次。文本逻辑注重语言分析,以求辨别真伪、疏通义理,也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小学”功夫。意义逻辑注重阐发文本的意义,在这方面中西哲学有明显的差别:中国哲学以体验文本的微言大义为主,而西方哲学以论证为主,而泰勒斯之所以成为哲学家而不是祭司就在于他论证了而不是信仰“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命题。邓教授结合西方哲学解释学的思想着重讲述了“历史的方法”,认为哲学的历史是义理的历史,并且是“效果历史”,即文本在历史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效果”,而文本的原意像康德的“物自体”一样是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明确把握。因此,对于文本主要看它的“象征义”,即从作者的整个义理来研究文本。历史的真相只是相对的真相,而非绝对的真相,而这种相对的历史真相就是历史感。

在交流环节,邓教授就中国哲学在世界上的地位、中西哲学的融通等问题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哲学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很高的,并且会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日益提高,但由于汉字的复杂性而对其传播造成了难度;他还认为中西哲学有融通的前提,并将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