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哲院  >  正文

【人民日报】郭齐勇:护持精神命脉 加强人文教化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4-09-03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重要讲话,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自信与自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强基固本工程

在上述讲话中,习近平同志两次讲“根本”、一次讲“根基”,而且是“固有的根本”“站稳脚跟的根基”。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之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基固本工程。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护持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命脉。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有人说,今天的中华文化已然是中西方文化浑然一体的产物,已难分彼此了。在一定意义上诚然可以这样说。但从根本上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未间断的发展中,创造、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民族精神、价值系统,以及天地人相接相处的智慧,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中华文化的本体,是我们固有的根本与精神命脉。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今天,我们仍然要以博厚高明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国与中国人的灵魂,以深长久远的中华民族的价值系统作为中国与中国文化的本体。

充分发挥道德人文教化的主渠道作用

《礼记·学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我国传统教育是大系统的教育,是道德人文教化,包括今天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及其综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践中,应充分发挥道德人文教化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形成相应的教育体制、机制与氛围,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社会各界开展国学基本知识普及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进家庭、社区、街道、乡村、校园、企业、机关、军营,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自觉和作为。除了家庭教育之外,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国民人格养成上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国民教育中应增加国学教育的内涵,其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信念、价值观念与人格情操教育。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多学一点蒙学读物、家训、古典诗词与论文的名篇,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适当读一点《四书》《史记》选录。同时,应增加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重,让丰富多样的中国古典文献如四书五经、先秦诸子散文、六朝与唐宋文选、宋明理学、历代家训家书中的更多内容进入教材,特别是应丰富诗教、书教、礼教、乐教的内容。对大学来说,可以借鉴当年西南联大的经验,对各学科的大学生、大专生开设一门必修课——《大一国文》,主要精选古典名篇,指导大学生们精读,涵养大学生的心性,培养大学生的人格理想和人生智慧。所有大学的通识教育都应设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应是中外经典的导读课程,其中我国经典可以五经四书、前四史、诸子等经典为主。此外,应加紧培养一大批德业双修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师资人才,一大批能整理和研究经、史、子、集与各地域民间文化与宗教典籍的专门人才。(作者为澳门太阳集团城welcome国学院院长)

人民网-人民日报2014年0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