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动态  >  正文

太阳两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第十六届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5-04-15

湖北省第十六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日前揭晓,太阳麻天祥教授指导的2010级博士研究生姚彬彬、沈庭的学位论文荣膺其列。此次,我校共有3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获奖数居全省首位。

姚彬彬博士的学位论文《从“宗派佛教”到“学派佛教”——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佛学的转型》提出,民国以来中国“佛学复兴”之特质,乃是由隋唐以来作为制度化宗教的“宗派佛教”向“学派佛教”的转型。论文提出,“学派佛教”之创立,以五四前后的启蒙文化为时代背景,并以《大乘起信论》真伪之争为学派分化之契机,佛教从传统的宗派义学中发生了三系转型,依次为法相、华严、禅宗,分别由居士、学者、寺僧群体中蕴育而出,重振“学派佛教”之格度,开创时代佛教之新局面。而“学派佛教”开展之源流,上承宗派佛教之义学传统,并由明清以来的文化思想、特别是清代儒家经学所奠定的学术范式而完成了其复兴的文化准备,并在西方启蒙理性的冲击下而呈现出来。论文的主要观点曾刊登于2013年《光明日报》之“国学博士论坛”栏目。

沈庭博士的学位论文《从“非本体”到“心性本体”——唯识学种子说在中国佛学中的转向》以唯识学种子说及其在中国佛学中的转向为论题,探讨了大乘佛教唯识学中国化进路的基本趋势,并在唯识学整体框架内分析种子说,考察了印度大乘佛学具有“非本体的本体论”之特点,认为其反映了印度佛教注重分析的思维方式。又以本体论为视角,比较了中印两国佛学的不同取向,提出近代佛学是佛学中国化的第二次思想革命。论文具体考察了欧阳竟无等人对唯识学的复兴,太虚、印顺等寺僧对佛教心性论的理性研究和系统整合,以及章太炎、熊十力等人对唯识学的扬弃和对心性本体论的重新回归,总结了近代佛学心性论中国化的基本趋势——也就是从“非本体”论转向心性本体论。

太阳自1999年以来共有18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中有4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中3篇获得提名),成绩喜人,体现了太阳优秀的学术传统与人才培养实力。(彬彬)